1.收稿与通联工作
(1)严格执行栏目到人制度,每个编辑具体负责其分管栏目稿件的选稿、初审、及校对工作。
(2)做好来稿登记工作,详细载明稿件名称、作者姓名、联系方式(地址、电话、E-mail)、工作单位及来稿日期,并予以编号和分类。
(3)对采用的稿件,栏目责编及时与作者建立联系,向作者发出采稿通知,明确告知作者所要刊发的期次以及编辑部对稿件的详细要求。
(4)对储备待用的稿件(储备量以供l—2期用稿为宜),要告知作者,存储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年。
2.选稿与审稿工作
(1)选、审稿件要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,坚持在质量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,不论资历,不分亲疏,一律以质论稿,不因人取舍,防止不正之风的干扰。
(2)选稿要秉承稿件具有原创性和前瞻性原则,所发文章应具有信息性、学术性、文献性与独创性,对有新意(或观点上有新突破,或材料上有新发现,或论述上有新角度,或方法上有新创造,或研究领域上有新开拓)的文章,应优先采用。
(3)严格执行重合率的筛查制度,对选用的每篇稿件进行检测,不合格稿件不予采用。
(4)选、审稿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,努力突出学报的特色及时代感与现实性,要优先选用有创见、对解决现实问题有意义、有理论深度的稿件,克服轻视实践,脱离实际的偏向。
(5)对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(论文)优先选用。
(6)根据学报的综合性、多科性特点,选、审稿件既要注重抓住重点,突出特色,反映本校学科和专业的优势和特点;又要兼顾全面,尽可能反映全校所有学科的科研成果。
(7)学报稿件审核实行三审制,即责任编辑初审,常务副主编二审,主编、编委会主任终审。
责任编辑首先预览性地进行筛选;对论文的题目、摘要、正文、学术性以及刊发范围进行初审,对明显不符合一般学术理论文章要求的,或选题陈旧、质量低下、重合率高的予以淘汰。将初审合格稿件提交常务副主编二审。在初审编辑遇到难以把握的稿件时,可提前向常务副主编、主编及相应学科的专家提出预审要求,之后根据预审意见进行认真修改。
责任编辑要认真做好稿件审修、加工工作。对文章的科学性、文字表述、技术性等问题逐一修改。如内容是否带有片面性或绝对化,标题是否合适或过长,文字表达与标点符号是否贴切,数据是否精确,计量单位是否合乎规范,结论是否有据;附表是否合乎统计学要求,原图能否制版,是否需要修饰,参考图表与正文内容是否一致;引文是否有误、参考文献是否合乎规范等等。审理过的稿件,力求观点鲜明,立意新颖,论据充足,材料翔实,方法得当;在表述上,力求逻辑严密,论证清晰,文理通顺,用词恰当,符合发表要求。
常务副主编对送交的初审稿件要认真进行二审,重点把握稿件的学术理论水平和政治倾向,对初审编辑的意见进行审核并提出二审意见。意见要实事求是并具体中肯(写明刊用、拟用、缓用、修改、退回等具体理由),既不能批文式的三言两语,也不能模棱两可。责任编辑或常务副主编难以审定的文章,可送请主编及有关专家审阅。
主编对当期稿件作终审工作。这是决定稿件取舍的最后一道工序,是检查原稿政治性、学术性和编辑质量的一个重要关口。主编要对每篇稿件认真过目,绝不能走过场。要重点把握政治方向和政策分寸,查看文章内容有无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和现行的重大方针政策(特别要注意有无违背民族政策、宗教政策和涉外政策的情况);有无违背党的宣传纪律(特别注意有无泄密现象);有无学术上的不真、浮夸或剽窃现象;一些具有关键性或有重大影响的事实与数字是否真实。同时,还要从编辑角度,检查稿件的技术处理是否符合要求,文章结构是否合理,文字语法有无错误,行文是否简洁流畅等等。总之,从政治到学术;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认真审核。
(8)以编辑部为单位,在常务副主编组织下召开通稿会议。经通稿会复审的稿件,交由执行编辑提出本期刊用稿件的初步方案,并与主编讨论决定。
(9)在审稿过程中,编者与作者要真诚相待,热情合作。
3.定稿与发稿工作
(1)定稿之后,本期执行编辑要将全部稿件数量和顺序逐一复核及编排,安排栏目,编定目次,制定版式,连续页码,等等,确认无误后,方可发稿。要尽可能把错误消灭在发排之前,防止在校样上作大的变动。
(2)每期发稿的篇目数量与文章长短上要讲求适度。每个栏目的用稿量不得超出五篇,以保持与其他栏目之间的结构协调。所发文章,力求简练,切忌冗长。稿件字数一般要求不超过8000字。个别题目内涵较大、学术水平较高,且有新意、有深度的文章,也可适当长一些,但最好不要超过12000字。
(3)学报所属各栏,由于篇幅有限,不登载长篇专著;也不连载续登。
(4)为了使更多的作者有发表文章的机会,一般作者文章不连发,个别学术水平较高、时效性强的文章,可酌情发表,让那些学术上有创见的中青年“高产作者”冒尖,以利快出人才,但不能在同期上一人发两篇。
(5)除内容新、时间性强的稿件可优先刊用外,一般可以刊出的稿件,按来稿时间顺序刊出,使积压和储备的稿件得到及时更新。
(6)为了明确责任,每篇文章的后面要署明责任编辑的姓名,以示对文章从政治到学术,从内容到形式(结构、表述、标点等)的全面负责
(7)每期有一名执行编辑具体负责编排、印刷、校对、出版等业务工作。每期执行编辑要将本期所列的全部原稿及审稿单收集齐全,登记备案,归档保存。
4.校对工作
(1)校对是刊物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,一定要以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,做好这项工作。特别是要保证不发生政治性、原则性的错字和使文章内容发生重大误解的错字。
(2)校对时应作到下列各点:
消除校样上与原稿不符的一切差错,如错字、倒字、横字、多字、缺字以及接排、另行、字体、字号等错误。改正符号和公式的错误。校对书眉、注文和注码的对应。页码、图表的顺序,图表与正文的衔接,数码用字的统一等。检查版式是否符合要求,包括标题、表题、图题有无偏斜,字体、字号是否统一,页码是否连贯。注意插图、表格、数学公式等的位置是否恰当和美观,检查图表和公式的序数,有无遗漏和重复。检查行距是否匀称,字距是否疏密合适。校对符号使用要准确,文字书写要端正,路径勾划要清楚。同时,校对时要严格核对原稿,若发现原稿上有明显错误或疑问的,请与执行编辑协调处理。
(3)执行编辑要严格把握以下几点:
收齐原稿与校样,连贯全部校样的页码,检查有无遗漏和错误。如有插图和插表的大小影响了板式的整体效果,应及时与责编商讨更改位置。
查看书眉是否符合要求,有无漏、跨情况。
检查各级标题的字号,字体和格式是否统一。
核对目次与正文标题,并填页码。
对刊物的封面、封二、封三、封底的内容及版权栏和书脊要认真核对,要保证不出差错。
检查各篇的校改是否正确,有无笔误。
(4)整个校对要遵循三校一读的程序,即由编辑部进行初校、二校,三校和通读。通读后,改正差错,查看页码,核对目录,解决疑问,最后签字付型。
(5)要对通读以后改出的清样与通读样要进行核对(即对红),这一环节保证整个校对质量的关键,一定要耐心细致并注意以下几点:
注意是否因版面移动而影响页码和脚注、文本。页码和版面如有变动,则必须同时检查目录和正文中的页码。转接页码是否应有所变动。
注意改正的字词及其位置是否换对,是否因改动使版面出现的新错误。如发现应改而未改的地方或改错了的,必须在上下行中检查一遍,以免造成旧错未改,新错又添的情况。
校对工序全部完成后,执行编辑在清样上签署“付印”
实行校对分篇包干责任制,责任到人。建立《校对工作志》,每期刊物出版,凡发现错误,都要记录在案。属于校对之误,谁校对谁负责。若出现重大差错的,责任者要做出认真检查,并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。
5.发行工作
(1)要认真做好交流发行,随时修订交流发行单位。对交流发行的单位,要写清收件人的地址、单位和姓名,以免出差错。并要求及时发出,切勿拖拉积压。
(2)完成好出刊后的邮寄发行工作,及时寄出已出版的刊物。
(3)出刊后对电子期刊稿件的交送要及时、准确。